应急管理局“1019早上好”地震相关知识专题解读节目

索引号
主题分类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文号

1、听众朋友比较关心的是,我们十堰这个地方,地震危险性大不大,将来会不会发生地震?

黄飞一:十堰位于中国西部强震区向东部弱震区过渡的中强地震区,境内分布的主要断裂带有5条(青峰、两郧、白河-谷城、安康-房县、竹溪),相对于我国西部、华北等地区来说,十堰这个地方地震危险性相对较低。我市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加上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往往一个小地震就可能造成大的破坏。所以防范地震灾害的意识一定要有,防震减灾知识一定要提前储备。

2、十堰地震活动的特点?

黄飞一:十堰的地震主要有3个特点:1、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全省最大,公元788年,竹山县发生6.5级破坏性地震,为湖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2、水库诱发地震多,十堰境内水库众多,丹江口大坝建设以来,周边小震多发,偶有4级地震发生。3、地震烈度全省最高。除十堰主城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其他县市区均有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占全省的46%。

3、十堰有一定的地震风险,我们为了应对地震,采取了那些措施了?

为了应对地震风险,我是应急管理部门做了一系列工作。首先,我们对16年出台的《十堰市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使地震应急救援有章可循,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其次,我们在烈度最高的12个乡镇开展了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通过搬迁一批、重建一批、加固一批,下一步,我们将总结经验,将加固工程实施范围扩大至烈度较高的52个乡镇,全面提升老旧房屋设施抵御地震风险的能力;然后,我们积极争取地震灾害防治项目,已完成了青峰断裂带活断层探测、竹山县地震灾害预评估项目,计划实施主城区及金家棚活断层探测和主城区、丹江口市、房县等县域地震灾害预评估,摸清地震风险底数,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向广大公众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最后,我市已建成测震观测台站5个、地球物理观测台站8个,地震信息节点7个、区域台网中心1个,形成了拥有测震、地磁、地下流体、重力、形变等观测手段的区域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具备监测我市及周边地区1.0级以上地震能力。

4、万一地震发生后,我们怎么判定地震的大小呢?

陈红波: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衡量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叫震级;地震引起地面的破坏程度叫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比如18日23点59分在甘肃积石山县发生的地震,它的震级就是6.2级。

地震烈度: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各地烈度不同,比如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震中的地震烈度达到了8-9度,在震中附近造成了强烈的破坏,导致人员财产损失,但距离震中较远的十堰,大部地区地震烈度在2左右,除了地震观测仪器能记录到地震外,只有极少数市民感受到了地震的波动。

5、那么,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关系?

陈红波: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则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6、地震烈度怎么区分呢,每一个烈度会造成什么影响?

陈红波:地震烈度1-2度基本无感。3度只有仪器能记录到,极少数人能感受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6 度:放置的器皿倾倒,会造成房屋轻微损坏,7-8 度:房屋破坏严重,地面产生裂缝。9-10 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 度:将会造成城市的毁灭性的破坏。

7、地震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我们现阶段可不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报呢?

崔敏:截至目前,人们对于地震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我们的观测系统难以观测到地下介质的应力、应变及物理状态。所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虽然借助天文望远镜,目光已经达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但是对于地球内部而言却无可奈何。大家知道,地球是一个很大的椭圆形球体,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内部具有分层结构,简单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0多千米,然而目前人类的最大钻探深度仅为12千米,也就是说,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我们现在连鸡蛋壳都还没有打破,更谈不上窥见其内部结构了。孕育过程很难捕获。

其次是因为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预报实践与检验理论的机会少。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人们痛感大震巨灾的无情,但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周期往往在几十年或上百年甚至千年以上。因为大地震的复发时间往往比一个人的寿命还要长,地震科研人员一辈子也难以遇上一两次,这就好像医学上的“病例”一样,只能通过足够多的“病例”,医学人员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发生这类病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地震预测预报就很难做到这样,一些辛苦得出的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验证。

第三是因为地震本身的复杂性,也缺少有效方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每次地震的成因几乎从不重复地再现,破裂过程也是不稳定的,那种方法能发挥决定性作用也难以肯定,所以要精确预测预测破坏性地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极其困难。

8、前天晚上,很多市民朋友收到了手机的预警信息,地震预警就是地震预报吗?

刘宗亮: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不是一回事,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利用电磁波(约30万km/s)比地震波(约4km/s)快的特点,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区发出地震波即将到达的警报,争取紧急避险的时间,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根据所观测到的宏观现象和微观数据,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地震影响进行预测。所以,切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

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伤亡率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可使人员伤亡减少39%。

9、地震预警给人们带来几秒甚至几十秒的紧急避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该怎么做?

崔敏:当我们接到地震预警信息之后,往往是来不及逃跑,最好是遵循“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原则,尽快蹲下或坐下,躲避在桌子、柜子或则沙发的角落,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注意保护头部和脊柱,要诀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等待震动过去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在市内避险要远离火源和可能的坠落物,远离窗户和阳台,撤离的时候不乘坐电梯,不贪念财务,尽快撤离;在室外要尽快到开阔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远离水坝、陡峭山岩及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

10、有一些市民没有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怎么开通这个功能呢?

刘宗亮: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手机是否已经开通“地震预警”功能,根据手机型号不同,一部分品牌的手机需要到应用商店中,搜索“地震预警”关键词,自行下载相关APP。还有一部分品牌的手机需要到系统“设置”当中,找到“安全”选项,然后根据提示打开“地震预警”功能。

11、发生地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崔敏:大地震来临时,所处建筑物的结构、新旧程度等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避震时不能一概而论,要记住一些原则,灵活应对。

一是因地制宜,勿墨守成规。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人们在地震血的教训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地震避险方法。唐山大地震后总结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疏散的方法,汶川特大地震后总结出能跑则跑,不能跑则躲的方法,针对一些强有感地震总结出不能跳楼,不能盲目外逃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科学性,但是大地震发生时,情况很复杂,究竟采取哪种方法,还是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迅速做出抉择。

二是行动果断,勿犹豫不决。地震突发性强,从主震发生到结束一般也就几秒到十几秒,躲避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地震到来后,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纵波到来的表现),接着是左右摇晃(横波到来的表现,它跑得慢)。在纵波到来之后、横波到来之前,还有一定的预警时间,这是紧急避险逃生的最后机会。时间就是生命,可利用这段时间果断行动,迅速跑到跨度小的空间或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科学避震,才能化险为夷。

三是听从指挥,勿各行其是。是在公共场所时,要听从指挥,镇静避险,避免拥挤、踩踏伤亡,不要擅自行动。1994916,我国台湾海峡南部发生7.3级大地震,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次地震中,700多人因震时慌乱出逃拥挤而受伤,但在离震中较近的福建漳州市的一些学校,学生们因为听从老师的指挥,沉着避震,而安然无恙。

四是伏而待定,勿匆忙疾出。经历了1556年陕西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明朝进士秦可大在《地震记》中记录了避震时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的经验。意思是说地震发生时,在室内不要盲目外逃,找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地方趴下,即使房屋倒塌了,人的生命也能得到保护。其中伏而待定为避震时采取的姿势。伏地、遮挡、手抓牢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防震避险方法。具体来说,在大地震来临时要立即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做好应对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12、现在网络上经常有某某地将要发生地震或者地震发生后,经常有各种言论四起,那我们地震谣言怎么识别?

刘宗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识别地震谣传:1、明显超出目前预测水平,或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不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的。如某某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报的,这种消息必为地震谣传,因为按我国有关规定,只有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程序发布地震预报意见,其他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散布传播有明确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的地震预测预报信息属于谣言。3、属于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的。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的其他异常现象说成将要发地震,当然,有些宏观异常可能与地震相关,需要核查。

13、什么是宏观异常?常见的地震宏观异常有哪些?

刘宗亮:宏观异常现象一般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仅凭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它是在地震发生前后出现,且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象。

常见的宏观异常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地球物理场异常。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水位反而下降,井水变色、变味等。动物惊恐不安,不进圈等。或者地光异常,地磁现象异常等。

广大市民朋友一旦发现上述异常后,请尽快及时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联系,我们将安排人员上门核查是否属于地震前兆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