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3月份全市降水偏多1-2成,气温接近常年,冷暖变幅大。主要的冷空气和降水过程时段大致为:2-5日、16-20日、29-30日。
综合分析,我市3月份主要自然灾害:一是防范上旬前期强降温、大风及高山地区雨雪天气;二是防范可能出现的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三是防范中旬末至下旬初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阴雨和倒春寒天气;四是防范中、下旬可能出现的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
一、水旱灾害方面
2月末,全市495座公益性水库总蓄水量为2.8亿方,比1月末蓄水量少0.16亿方,比去年同期少0.54亿方。根据历年用水情况,各主要供水水库蓄水充沛,且3月预计降雨偏多1-2成,预计城镇无干旱灾害风险,人畜饮水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主要风险预判:因可能出现倒春寒雨雪天气,高海拔农村地区饮水存在一定风险。
防范应对建议:一是做好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做好倒春寒时段的供水管网巡查排查、水表保温防冻工作。二是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算好水账,科学调度农业用水,全力保障春耕。三是做好度汛准备。汛期临近,在建涉水工程要根据工程进度及度汛要求,编制度汛方案,储存防汛物资;各地要全面开展汛前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度汛隐患;各地抢抓汛前的两个月,迅速完成水毁修复、河道清障等工作,提升河道、水库等防洪能力。
二、地质灾害方面
主要风险预判:根据历年同时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结合气象信息分析,预测2025年3月份全市发生地质灾害存在一定可能。持续性降水或局部短时强降雨天气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地质灾害发生起数较少。从全市范围地域分析:预测山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从诱发因素分析:预测持续过程性降水或局部短时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占比较2月份偏高;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风险依然占比较大。库区及主要江河水系涉水库岸存在一定的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
防范应对建议:一是丹江口库区目前处于枯水期,在持续过程性降水引发或局部短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存在塌岸风险。应加强库区巡库,落实库区周边区域的巡排查,强化塌岸易发段和塌岸点的巡查和监测工作。二是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区内地形坡度大、地层岩石较破碎,构造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局部降水过程、冰雪冻融、风化卸荷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建议加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巡排查、监测预警工作;强化公路和铁路交通沿线、沟谷地段、房前屋后、矿区、建筑工程区等区段及其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巡排查与防范措施。
三、林草灾害方面
主要风险预判:一是强对流天气破坏。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会对森林植被造成损害,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林区人员生命安全,冲毁林区道路等设施。二是农事用火管理难度增大。随着气温回升,农事活动逐渐增多,烧地边、烧火粪等农事用火行为可能增加,加之3月降水虽偏多但分布不均,若遇降水间歇期,干燥的林地环境下,农事用火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三是林区旅游安全风险。森林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类景区游客数量将大幅增加,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如吸烟、野炊等,易引发森林火灾的发生。
防范应对建议:一是加强森林防火管控。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对农事用火、林区旅游用火的监管力度,增加巡逻频次和宣传力度,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实时气象信息,灵活调整森林防火措施,确保森林防火安全。二是加强安全防事故工作。严格林业内部生产生活用电管理,加强对燃气设施进行细致排查,强化涉木加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防范工作。三是加强涉林舆情管理。四是落实值班值守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对基层单位、偏远站点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信息报送机制,落实好应急救援队伍及防灭火应急物资准备等工作。
四、农作物灾害方面
主要风险预判:适当的降水可以缓解干旱,对当前春耕生产有利。但如果出现倒春寒,可能会对小麦、油菜的正常生长和春玉米的播种育苗造成不利影响,连阴雨可能导致在田作物病虫害重发。
防范应对建议:一是加强粮油作物田间管理。小麦、油菜田及时清理疏通“三沟”,确保排水畅通,防御渍害,抢抓降水时机及时追肥,做好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以及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二是加强蔬菜田间管理。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大棚在做好覆盖保温的同时,要适时揭膜通风,防止病害。加强育苗管护,保证苗壮苗足,合理安排茬口,抢抓农时播种定植。三是加强果茶园等特色产业基地管护。及时开展春季补苗、清园消毒、追施肥料,适时开展果园茶园春季修剪,及时开园采摘春茶。
五、道路交通灾害方面
主要风险预判:一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风险加大。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份全市降水偏多1-2成,受我市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点位分布广、数量多,遇连阴雨天气以及短时强降雨,易造成公路沿线出现落实、塌方等自然灾害,对行人、车辆安全带来影响。二是道路运输方面。3月份正值冬春交替,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雨雪、雾霾、大风等恶劣天气多发,易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降低,增加行车风险,特别是山区道路、临水临崖路段,易发生车辆侧滑、追尾等事故。三是水路运输方面。3月可能出现的浓雾天气,会使航道能见度极低,船员难以看清航道、航标和周围船舶,易导致船舶迷失方向、偏离航道,增加碰撞、搁浅等事故的发生概率。
防范应对建议:一是强化公路沿线地灾点监测处置。严格落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巡排查与防范工作,防止发生突发重大灾害和次生灾害。二是强化公路水路运输安全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严防车辆、驾驶员“带病上路”,加强动态监控抽查。同时,根据我市航道条件,建议在最低能见度低于200米时,市气象台应发布大雾橙色预警信号。在江面能见度不足100米条件下,船舶应就近选择安全水域锚泊,严禁在能见度不良条件下冒险航行。三是持续做好警示教育。常态化开展气象预警预报,将信息第一时间推送至车辆驾驶员、渡工等一线,坚决杜绝违规冒险营运、渡运。
六、旅游安全灾害方面
主要风险预判:春季气温回升,风干物燥,森林火灾风险增加,需特别注意景区内的火源管理,防范因游客活动引发的火灾。雨雪、雾、霾等天气可能导致道路湿滑、能见度低,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旅游景区的游乐设施需加强维护和检查,防止因低温、潮湿等环境因素导致设备故障。春季是旅游旺季,景区游客数量可能增加,需防范人员聚集引发的安全事故。
防范应对建议:一是景区利用多种渠道向游客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二是在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主要景点等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识,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合理安排行程。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包括游客疏散演练。加强对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在景区内设置安全宣传栏,展示自然灾害案例、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知识,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教育。四是鼓励游客购买旅游保险,提高游客的保险意识。